吴子
拼音:wú zǐ
注音:ㄨˊ ㄗˇ

吴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 2.南北朝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

引证解释:

⒈ 对战国卫人吴起的敬称。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子曰:‘待公而食。’”
《南史·陈伯之传》:“所以廉公之思赵将, 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⒉ 南北朝时北人对南人的蔑称。参见“傖父”。

《南史·檀道济传》:“魏人闻之,皆曰:‘ 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復惮。’”

国语词典:

书名。战国卫吴起著。一卷,或作三卷。为古兵书之一。分为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

网络解释:

吴子 (战国军事家吴起)

  • 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 著名政治改革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军事、政治才能卓越,兵家代表人物·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或《吴子兵法》),《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流芳百世。
    • 1、一个上午后,身子骨都活络开来,他的肉体也逐渐适应了如今的力量,跟着吴子云陈逐云一起,吃过午饭后,陈逐天便来到了顾峰岩的住所。
    • 2、吴子昂放开了萧皇后,站起身微笑着望着鬓乱钗横的美妇人。
    • 3、又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
    • 4、《六韬》又称《太公兵法》,相传为西周姜尚所著,据考为后人伪托,成书在先秦或者汉初,至今尚无定论;《吴子》是战国名将吴起的兵法,略为可信。
    • 5、易天珏虽然不能写诗作赋但对于欣赏还是行的,看到王子安这一序,易天珏也知道足可以名垂千古了,那吴子章就算是再写也不能出其右了。
    • 6、房子里很浓的药味,吴子京听到有人进来了,手里拿着毛笔就出来了,一脸的衰败,看起来很是憔悴,一张皱纹的脸苍白的没有血色,秽浊的双眼还是红的发肿。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ㄨˊ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KGDU
    • 五行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吴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吴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

    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吴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吴语。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4.  姓。

    • 拼音
    • 注音ㄗ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BBBB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

    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