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言
拼音: | bì yán |
注音: | ㄅ一ˋ 一ㄢˊ |
辟言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合乎法度的言论。 2.邪僻的言论﹔谬论。
引证解释:
⒈ 合乎法度的言论。
引《诗·小雅·雨无正》:“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毛传:“辟,法也。”
郑玄笺:“如何乎昊天,痛而愬之也,为陈法度之言,不信之也。”
《韩非子·饰令》:“廷虽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谓以数治。”
陈奇猷集释:“辟言,谓合法之言。”
⒉ 邪僻的言论;谬论。
引《荀子·正名》:“凡邪説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
⒊ 谓他人恶言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
引《论语·宪问》:“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有恶言乃去。”
刘宝楠正义:“恶言,谓不善之言,或言有失礼也。”
国语词典:
邪辟的语言。
网络解释:
辟言
字义分解
- 拼音bì,pī,pì
- 注音ㄅㄧˋ,ㄆㄧˋ
- 笔划13
- 繁体闢
- 五笔NKUH
bì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pì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pī[辟头](pī tóu)同“劈头”。
与辟言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