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辟
拼音:sān pì
注音:ㄙㄢ ㄆ一ˋ

三辟的意思

词语解释:

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2.泛称刑法。 3.三王。 4.指被征聘的隐士。

引证解释:

⒈ 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⒉ 泛称刑法。

南朝齐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

⒊ 三王。

晋陆云《九愍·修身》:“仰勋、华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

⒋ 指被征聘的隐士。

南朝梁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由与伊旦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

⒌ 多次征召。

唐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国语词典:

夏商周三代的刑法。即夏的禹刑,商的汤刑,周的九刑。

网络解释:

三辟

  • 【释义】:1.谓夏﹑商﹑周三代之刑法。 2.泛称刑法。 3.三王。 4.指被征聘的隐士。
  •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bì,pī,pì
    • 注音ㄅㄧˋ,ㄆㄧˋ
    • 笔划13
    • 繁体
    • 五笔NKUH

    1.君主:复~。

    2.姓。

    3.排除:~邪。

    4.同“避”。

    5.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举(征召和荐举)。

    1.透彻:精~。透~。

    2.驳斥或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谣。~邪说。

    3.法律;法:大~(古代指死刑)。

    [辟头](pī tóu)同“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