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辫子
拼音:zhuā biàn zi
注音:ㄓㄨㄚ ㄅ一ㄢˋ ㄗˇ

抓辫子的意思

词语解释:

抓辫子zhuā biànzi

(1) 比喻抓住缺点作为把柄

capitalize on sb's vulnerable point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抓住缺点,作为把柄。

《人民文学》1976年第3期:“我不怕你抓辫子!”
《人民文学》1977年第2期:“人还没得两根门槛高,抓辫子倒蛮里手。”

国语词典:

比喻抓住他人缺点或错误,作为把柄。如:「做事小心谨慎,不违背良心,就不怕别人来抓辫子!」也作「揪辫子」。

网络解释:

抓辫子

  • 抓辫子,读音为zhuā biàn zi,汉语词语,比喻抓住缺点作为把柄。
    • 1、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败和偏差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营造同心同向、百家争鸣的良氛围。
    • 2、我们坚决反对抓辫子,戴帽子,打棍子。
    • 3、幽浮在辩论时,常把自己的臆想臆测强加于人,扣帽子、抡棍子、抓辫子,捏造、反咬,狡辩耍赖,混淆是非,造谣惑众还是他的本性。
    • 4、查摆问题怕“抓辫子”、批评自己怕“丢面子”、批评别人怕“结梁子”,这是不少同志存在的思想顾虑。
    • 5、“抓辫子”执法,说到底还是因为执法者的法治意识淡薄、程序理念缺失,如此选择性执法,难换来稳定局面。
    • 6、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

    字义分解

    • 拼音zhuā
    • 注音ㄓㄨㄚ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RRHY
    • 五行

    (1)(动)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2)(动)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破|~痒痒。

    (3)(动)捉拿;捕捉:~获|~土匪。

    (4)(动)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生产|~重点。

    (5)(动)抢着做:三~两~就把工作~完了。

    (6)(动)吸引(人注意):情节~住了观众。

    • 拼音biàn
    • 注音ㄅㄧㄢˋ
    • 笔划17
    • 繁体
    • 五笔UXUH
    • 五行

    (1)(名)分成股编起来的头发:发~|梳~子。

    (2)(名)像辫子的东西:蒜~|草帽~|~子。

    • 拼音
    • 注音ㄗˇ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BBBB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棋子儿。

    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