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
拼音:bǐ xīng
注音:ㄅ一ˇ ㄒ一ㄥ

比兴的意思

词语解释:

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引证解释:

⒈ 《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参阅《诗大序》、 宋朱熹《诗集传》。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
唐刘知几《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蕕、荣枯、贞脆而已。”

⒉ 指创作诗歌。

宋王安石《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
清顾炎武《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国语词典:

比,譬喻,以彼物比此物,有象征的效果。兴,寄托,为触景生情,因事寄兴,有暗示的效果。比、兴为诗经六义中的两类,古代儒者认为这两种手法便于描写和反映现实,并适合于表现社会政治内容。

网络解释:

比兴

  •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 1、采用比兴写景述事,以抒发感情。
  • 2、绣鞋风波“中的鞋描写呈现出丰富的象征心理学意义,有鲜明的比兴象征功能。”。
  • 3、用典作为比兴之一种,常常会给读者洄溯典源、猜详每个词所包含的隐喻带来某种难度,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一种隐喻性思考附丽于整个阅读过程。
  • 4、按奈住无比兴奋与激动的心情,拿来脸盆与盘子等器皿,打来自来水,将墨汁对之,略分五色分盛,铺开大纸,一发泼之。
  • 5、少女颤颤巍巍,眼泪水儿顺着洁白脸颊喷涌而出,她全身都洋溢出了无比兴奋的表情。
  • 6、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ㄅㄧ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XXN
  • 五行

(1)(动)比较;较量:~武|~干劲。

(2)(动)能够相比:坚~金石。

(3)(动)比画:连说带~。

(4)(动)对着;向着:民兵用枪~着特务。

(5)(动)仿照:~着葫芦画瓢(比喻模仿着做事)。

(6)(动)比方;比喻:把帝国主义~作纸老虎。

(7)(动)比较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这里小麦和水稻的产量约为一与四之~。

(8)(动)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甲队以二~一胜乙队。

(9)(介)用来比较性状和程度的差别:他~我强。

(10)(旧读bì)〈书〉(动)紧靠;挨着:~肩|鳞次栉~。

(11)(旧读bì)〈书〉(动)依附;勾结:朋~为奸。

(12)(旧读bì)〈书〉(副)近来:~来。

  • 拼音xīng,xìng
  • 注音ㄒㄧㄥ,ㄒㄧㄥˋ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IWU
  • 五行

xīng

1. 举办,发动:兴办。兴工。兴学。兴建。兴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兴叹”)。百废待兴。

2. 起来: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兴盛。兴旺。兴隆。兴衰。复兴。兴替(兴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兴。新兴。

5. 准许:不兴胡闹。

6. 或许:兴许。

7. 姓。

xìng

1.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兴味。兴致。豪兴。雅兴。败兴。游兴。扫兴。即兴。助兴。兴高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