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黍捭豚
拼音: | fán shǔ bǎi tún |
注音: | ㄈㄢˊ ㄕㄨˇ ㄅㄞˇ ㄊㄨㄣˊ |
燔黍捭豚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引证解释:
⒈ 指上古烹饪用具出现前对食物的简单加工情况。捭,撕裂。
引《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
郑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孔颖达疏:“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於烧石之上而燔之。捭豚者,捭析豚肉,加於烧石之上而熟之。”
朱彬训纂引段玉裁曰:“擘豚,谓手裂豚肉也。”
亦作“燔黍擘豚”。 《孔子家语·问礼》:“太古之时,燔黍擘豚,污罇抔饮。”
网络解释:
燔黍捭豚
字义分解
- 拼音shǔ
- 注音ㄕㄨˇ
- 笔划12
- 繁体黍
- 五笔TWIU
- 五行金
(1)(名)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叫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粘;可酿酒。
(2)(名)蜀黍;高梁。
(3)(名)玉蜀黍;一年生草本植物;也叫“玉米”、“棒子”或“包谷”;叶长而大;子实可做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