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干城
拼音:guó zhī gān chéng
注音:ㄍㄨㄛˊ ㄓ ㄍㄢ ㄔㄥˊ
词性: 成语

国之干城的意思

词语解释:

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网络解释:

国之干城

  • 国之干城,读音guó zhī gān chéng,汉语成语,意思是国家主权的捍卫者。出自《诗经·周南·兔罝》。
  • 国之干城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大司马得胜归来,真不愧是我大贲国之干城!
    • 2、中堂是国之干城,标下是大人使出来的人,老北洋的底子,自然有事还是要请示中堂大人的。
    • 3、王者,无天乃土,无地乃干,无民乃,有天子乃得已其之封土,存地邑方为国之干城,安民众才不枉劳其。 
    • 4、这两年,太康国与北方的大国九楚持续交恶,所以作为国之干城的熔阳郡公赵士信,就被赋予了带精兵五千镇守两国边境执行“你动我试试”。
    • 5、熊廷弼国之干城,因其出身楚党而非东林一脉,立下盖世之功未获封赏,反在东林的筹谋下身死功灭!
    • 6、你看它,西子湖畔,武穆志未死,你看它,姑苏城头,子胥恨难平,休道是,国之干城,到头来,一缕英魂秋风冷,江海掩悲声……

    字义分解

    • 拼音guó
    • 注音ㄍㄨㄛ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LGYI
    • 五行

    (1)(名)国家:~内|祖~|外~|保家卫~。

    (2)(名)代表国家的:~徽|~旗|~宴。

    (3)(名)指我国的:~产|~术|~画|~药。

    (4)(名)(Guó)姓。

    • 拼音zhī
    • 注音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PPPP
    • 五行

    [ zhī ]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 拼音gān,gàn
    • 注音ㄍㄢ,ㄍㄢˋ
    • 笔划3
    • 繁体乾、幹
    • 五笔FGGH
    • 五行

    gān

    1.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3.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6.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7. 个数:若干。

    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9.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10.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11.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12. 〔干将(jiàng)〕古剑名。

    13. 姓。

    gàn

    1.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2. 做:干事。说干就干。

    3.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4.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 拼音chéng
    • 注音ㄔㄥˊ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FDNT
    • 五行

    (1)(名)城墙:~外|万里长~。

    (2)(名)城墙以内的地方:东~。

    (3)(名)城市(跟‘乡’相对):消灭~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