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
拼音: | sūn wú |
注音: | ㄙㄨㄣ ㄨˊ |
孙吴的意思
词语解释:
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孙武着《兵法》十三篇。吴起着《吴子》四十八篇。
三国时吴国,因王室姓孙,历史上也称孙吴。
三国时吴国,因王室姓孙,历史上也称孙吴。
引证解释:
⒈ 春秋时孙武和战国时吴起的并称。皆古代兵家。 孙武著《兵法》十三篇。 吴起著《吴子》四十八篇。
引《荀子·议兵》:“孙吴用之,无敌於天下。”
杨倞注:“孙,谓吴王闔閭将孙武 ; 吴,谓魏武侯将吴起也。”
南朝梁简文帝《雁门太守行》之一:“少解孙吴法,家本幽并儿。”
唐李渤《喜弟淑再至为长歌》:“长兄少年曾落托,拔剑沙场随卫霍。口里虽谭周孔文,怀中不舍孙吴略。”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清洪昇《长生殿·剿寇》:“军令分明,争看奋鹰扬堂堂元帅。端的是孙吴无赛,管净扫妖氛毒害。”
⒉ 三国时吴国,因王室姓孙,历史上也称孙吴。
引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府东南一百五里…… 汉宛陵县地, 后汉建安十三年, 孙吴分置寧国县。”
国语词典:
人名:(1) 称孙武与吴起。二人皆精兵法,善用兵,世人每并称之。(2) 称孙膑与吴起。孙膑为孙武之后,善兵法,故亦与吴起并称。
网络解释:
孙吴 (三国时期政权)
孙吴 (词语解释)
- 1、经过辨认,简牍是各时期益阳县衙署档案及公私文书,涉及人口、田亩、物产、赋税、司法等,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和三国孙吴。
- 2、三国时候孙吴建都武昌建业,前后五十九年;东晋时候建都建康,前后一百零二年;宋建都建康,前后五十八年;齐建都建康,前后二十二年梁建都建康,前后五。
- 3、纵观孙吴初年不仅在江南地区推行了屯田制度,而且也采用了曹魏的户调制度,就是对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
- 4、本文以黑龙江省孙吴县热电厂供水水源地为例,从论证目标、约束条件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对高寒地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了论证。
- 5、所以,在半个多世纪里,孙吴一直将益阳置于部都尉下进行军事管理。
- 6、东拒孙吴,西定巴蜀,南镇荆襄,北吞曹魏,普天率土只想那两朝八百。
字义分解
- 拼音sūn,xùn
- 注音ㄙㄨㄣ,ㄒㄩㄣˋ
- 笔划6
- 繁体孫
- 五笔BIY
sūn
1. 儿子的儿子:孙子。孙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孙。侄孙(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孙子的子女)。玄孙(曾孙的子女)。子孙(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孙(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xùn1. 古同“逊”。
与孙吴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