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
拼音: | fǔ bīng |
注音: | ㄈㄨˇ ㄅ一ㄥ |
府兵的意思
词语解释:
1.魏晋至隋唐时军府所属之兵统称府兵。 2.一种兵制名称。详"府兵制"。
引证解释:
⒈ 魏晋至隋唐时军府所属之兵统称府兵。参阅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第一章。
引《晋书·刘弘传》:“弘子璠追遵弘志,於是墨经率府兵讨勱。”
⒉ 一种兵制名称。详“府兵制”。
国语词典:
古代一种兵制。始于西魏、北周、隋唐沿用。北周府兵是兵民分籍,由军人自相督率,隶属军府管辖,唐代则改为军民合一,军纳入户籍,隶属州县。
网络解释:
府兵
字义分解
- 拼音fǔ
- 注音ㄈㄨˇ
- 笔划8
- 繁体府
- 五笔YWFI
- 五行水
(1)(名)旧时称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现在称国家政权机关:官~|政~。
(2)(名)旧时官府收藏文书、财物的地方:~库。
(3)(名)旧时称大官、贵族的住宅;现在也称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王~|元首~|总统~。
(4)敬辞;尊称对方的家:贵~。
(5)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比县高一级:开封~|济南~。
(6)(Fǔ)姓。〈古〉又同“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