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色
拼音: | cán sè |
注音: | ㄘㄢˊ ㄙㄜˋ |
惭色的意思
词语解释:
(书)(名)愧色:面有~|~形于两颊。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慙色”。羞愧的脸色。
引《韩诗外传》卷一:“子贡逡巡,面有慙色,不辞而去。”
《晋书·何充传》:“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覩升平之世。’帝有慙色。”
宋沉作喆《寓简》卷十:“吾视花有惭色也。”
清侯方域《太子丹论》:“其死也,将下见其始祖召公奭於九原,即引而进之周之先文王、武王之侧,亦岂有惭色哉!”
国语词典:
羞愧的脸色。
网络解释:
惭色
- 1、蔡东升听出仲正伟话中之意,面露惭色地说“仲检说得对,一枝独放不是春,我们要让刑检部门的同志走出去个顶个的厉害!”。
- 2、对于广西的泥石流,身为国土部门官员竟毫无惭色地声称受灾点超出监测范围,并将责任推给村民,仿佛灾难预警不是他们的职责所系。
- 3、刘邦听后虽然不高兴,但却面有“惭色”。
- 4、我们说,曹丕也不是凡人,很快就读懂了曹植的良苦用心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和私密性,佯装“深有惭色”。
- 5、田白不断后退,双手颤动不止,魂惭色褫。
- 6、那是个脸皮厚的,上回我当着人骂他,不仅面无惭色,居然还大笑几声晃着脑袋去了。
字义分解
- 拼音cán
- 注音ㄘㄢˊ
- 笔划11
- 繁体慚
- 五笔NLRH
- 五行金
(形)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大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