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惕
拼音:tì tì
注音:ㄊ一ˋ ㄊ一ˋ

惕惕的意思

词语解释:

惕惕tìtì

(1)忧劳;恐惧

心焉惕惕
be full of trouble;fear

引证解释:

⒈ 忧劳。

《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传:“惕惕,犹忉忉也。”
陈奂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犹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 郭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説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谗贼所誑,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 《尔雅》释经义, 毛传释字义也。”
宋王禹偁《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⒉ 戒惧。

《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重耳,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崧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汉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
《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仲达闻阵而惕惕, 子丹望风而遑遑。”
清吴汝纶《答严幼陵书》:“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

国语词典:

忧心、恐惧。

网络解释:

惕惕

  • 惕惕是一个词语,指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
    • 1、煦暖是温夏,吾志愈疏或愈深,扪心常惕惕。土方岁三。
    • 2、中国设置这尊鼎,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 3、家有学童者,无跋涉之苦,无昏旦之忧,无风雨之阻,更无祸福之惕惕然也。
    • 4、我们设置这尊鼎,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
    • 5、这一次,叶天心中惕惕,冒出了冷汗。
    • 6、岁时丰衍,九土乐升平。睹寰海澄清。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嘉禾甘露登歌荐,云物焕祥经。兢兢惕惕持谦德,未许禅云亭。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ㄊㄧˋ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NJQR
    • 五行

    1.  戒惧,小心谨慎:警惕。惕惧。惕惕。惕厉(心怀戒惧。亦作“惕砺”)。

    2.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