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帖
拼音:yá tiē
注音:一ㄚˊ ㄊ一ㄝ

牙帖的意思

词语解释:

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

引证解释:

⒈ 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

清史致谔《禀左宗棠书》:“上年釐税之外,尚有另办户捐、牙帖等捐。”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升迁·查税契》:“其每年收税底簿及更换牙帖,俱宜查缴,不得存留。”

网络解释:

牙帖

  • 牙帖是中国旧时牙商或牙行的营业执照。 明清牙商营业须呈请官府批准领取牙帖方可。牙帖原由地方政府发给。清初,由藩司颁布牙帖,报户部存案,不许州县滥发。其后又规定牙帖由户部颁发,但各省藩司所出司帖、知县所出谕帖,效力相同,牙帖按时领换; 官府发给牙帖时收取帖费,亦称牙税。帖费一般按资本或营业额分为上、中、下三等。乾隆时帖费最高为银三两。但因官商勾结,领帖与纳费弊端很多。辛亥革命后,各省发帖办法更加混乱,帖费也提高许多。如京兆地方长期整商 (时效二十年) 甲种一等帖费竟高达2,000元。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ㄧㄚ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AHTE
    • 五行

    (1)(名)牙齿:门~|镶~|~医。

    (2)(名)特指象牙:~筷|~章。

    (3)(名)形状像牙齿的东西:~子。

    (4)(名)(Yá)姓。

    (5)(名)(~子)旧时为买卖双方撮合从中取得佣金的人。

    • 拼音tiè,tiě,tiē
    • 注音ㄊㄧㄝˋ,ㄊㄧㄝˇ,ㄊㄧㄝ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MHHK
    • 五行

    tiè

    1.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tiě

    1. 便条:字帖儿。

    2.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3.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4.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tiē

    1. 妥适:妥帖。安帖。

    2. 顺从,驯服:服帖。俯首帖耳。

    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