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米法
拼音: | píng mǐ fǎ |
注音: | ㄆ一ㄥˊ ㄇ一ˇ ㄈㄚˇ |
平米法的意思
词语解释: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实行的田赋征收的改革办法。
引证解释:
⒈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实行的田赋征收的改革办法。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针对江南田赋奇重,负担不均的现象, 江南巡抚周忱创平米法,沿袭至清。其法将正米及耗米合计,科则重的加耗少,科则轻的加耗多,据此规定平米则例,再以平米则例算出应征米粮和银两数额。
引清冯桂芬《与赵抚部书》:“明史载周文襄抚江南,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乃创为平米法,出耗必均。”
网络解释:
平米法
字义分解
- 拼音píng
- 注音ㄆㄧㄥˊ
- 笔划5
- 繁体平
- 五笔GUHK
- 五行水
(1)(形)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坦|~板|路很~。
(2)(动)使平:~了三亩地。
(3)(动)跟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槽|~列|~局。
(4)(形)平均;公平:~分|持~之论。
(5)(形)安定:风~浪静|心~气和。
(6)(动)武力镇压;平定:~叛|~乱。
(7)(动)抑止(怒气):你~~气。
(8)(形)经常的;普通的:~时|~淡。
(9)(名)平声:~仄|~上去入。(Pínɡ)姓。
- 拼音mǐ
- 注音ㄇㄧˇ
- 笔划6
- 繁体米
- 五笔OYTY
- 五行水
1.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2.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3. 姓。
与平米法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