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ú lèi |
注音: | ㄗㄨˊ ㄌㄟˋ |
族类的意思
词语解释:
族类
(1) 指同族或同类
引证解释:
⒈ 指同族。
引《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史记·春申君列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僕妾者,盈满海内矣。”
明方孝孺《正俗》:“宋亡, 元主中国者八十餘年……然而暴戾贪鄙,用其族类以处要职,黷货紊法,终以此乱。”
⒉ 同类。
引《周礼·春官·锺师》“凡乐事,以钟鼓奏九夏” 汉郑玄注:“以《文王》、《鹿鸣》言之,则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
晋张华《鹪鹩赋》:“繁滋族类,乘居匹游。”
⒊ 指同类的人。
引《汉书·王莽传下》:“莽曰:‘ 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
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倘若一见之后,觉得我非其族类,不复再来,我便知道他较我更有希望,十分放心了。”
⒋ 种类。
引明马愈《马氏日抄·蟹芦国》:“后奉使吴越,忠懿王宴之。因食蝤蛑,询其族类。”
叶圣陶《黄山三天》:“山高将近两千公尺,从下层到最高处该可以把植物分成几个主要的族类来研究。”
⒌ 指民族。
引太平天囯洪仁玕《诛妖檄文》:“事事坏我纲常,条条制我族类。”
郭沫若《集外·昧爽》:“我们这么爱和平的族类!只有他们流我们的血的时候,没有我们流他们的血的时候。”
国语词典:
同族。
网络解释:
族类
- 1、口口声声说人,常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反之只要同是人犯下的错,就可以免于问罪?百里屠苏。
- 2、汝不得向非我族类揭示血族身世,违此诫律者当驱离血族,断其血缘。
- 3、灵魂载的功能被降低或缩减到能调和相称地共感,以使这族类能感知到灵魂?
- 4、高沸点之酮类、芳香族类、脂类之混合物。
- 5、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缅甸人首鼠两端,终不可信。
- 6、他们在那里大大的害怕,因为神在义人的族类中。
字义分解
- 拼音zú
- 注音ㄗㄨˊ
- 笔划11
- 繁体族
- 五笔YTTD
- 五行金
(1)(名)家族
(2)(名)古代的一种酷刑;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刑。
(3)(名)种族;民族:汉~。
(4)(名)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