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
拼音:jū shì
注音:ㄐㄨ ㄕˋ
词性: 名词

居士的意思

词语解释:

居士jūshì

(1) 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

lay Buddhist

(2)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hermit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
《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
《北史·韦夐传》:“夐对翫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

⒉ 梵语意译。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 《维摩诘经》称, 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

慧远义记:“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南史·虞寄传》:“寄因宝应不可諫,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絶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復起。”
唐元稹《度门寺》诗:“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峯。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章炳麟《建立宗教论》:“自我观之,居士、沙门,二者不可废一。”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

⒊ 称道教中人。

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政和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江南故事, 林灵素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⒋ 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道士》:“徐嘲之曰:‘道长日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与居士等,惟双肩承一喙耳。’”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説道:‘居士,你但放心,説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痴珠合掌道:‘居士何来?’”

⒌ 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 ; 欧阳修自称六一居士 ; 苏轼自称东坡居士。

国语词典:

称隐居的人。

网络解释:

居士

  •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道家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孙越自称明月居士等等。
  • 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用翻译入佛经。
  •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 1、什么桃溪居士?什么真迹?我一头雾水地望着他。
    • 2、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巷居住,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 3、另钤有明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
    • 4、敬贤既殁,林德曜居士嘱为挽章,乃摭拾轶事所及知者,粗述梗概焉。
    • 5、山东住持被举报与女居士同居致流产。
    • 6、民国时期,居士结社,打坐、看经、修静,聚散有时,时改成“普净莲社”。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ㄐㄩ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NDD
    • 五行

    (1)(动)住:~民|分~。

    (2)(名)住的地方;住所:迁~|鲁迅故~。

    (3)(动)在(某种位置):~左|~首。

    (4)(动)当;任:~功|以专家自~。

    (5)(动)积蓄;存:~积|奇货可~。

    (6)(动)停留;固定:变动不~|岁月不~。

    (7)(名)用作某些商店的名称(多为饭馆):同和~|沙锅~。

    (8)(Jū)姓。

    • 拼音shì
    • 注音ㄕˋ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FGHG
    • 五行

    (1)(名)古代指未婚的男子。

    (2)(名)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3)(名)士人:~农工商。

    (4)(名)军人:~气。

    (5)(名)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中~|下~。

    (6)(名)指某些种技术人员:护~|医~。

    (7)(名)对人的美称:女~|烈~。

    (8)(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