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注音:ㄅ一ㄢˋ ㄓㄥˋ

辨正的意思

词语解释: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引证解释:

⒈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阮瞻﹞素执无鬼论,物莫能难。每自谓此理足以辨正幽明。”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
胡适《<红楼梦>考证》:“《红楼梦索引》一书,有了《董小宛考》的辨正,我本可以不再批评他了。”

国语词典:

指出错误的地方而加以改正。

如:「错别字辨正」。

网络解释:

辨正

  • 辨正,是汉语词汇,出自《搜神记》,意思为思为辨明是非,改正谬误。
    • 1、其余如昭梿、陆道威、沈德潜、王士禛等人都各有辨正,互相发明。
    • 2、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规律是方音辨正的重要依据。
    • 3、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 4、我们中的大多数不能分辨正切余切。
    • 5、而王阳明则以“性觉”论辨析人“心”的善与恶的来源,对荀子和程朱的理论皆有所辨正
    • 6、因该,可能,也许,大概是这样,当然也有可能是那样的,毕竟世事无绝对嘛,我们要抱着科学的、发展的、辨正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用想当然的、武断的态度。

    字义分解

    • 拼音biàn
    • 注音ㄅㄧㄢˋ
    • 笔划16
    • 繁体
    • 五笔UYTU
    • 五行

    (动)区别;分析:分~|~别|明~。

    • 拼音zhèng,zhēng
    • 注音ㄓㄥˋ,ㄓㄥ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GHD
    • 五行

    zhèng

    1.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3.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4.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7.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8.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12. 姓。

    zhēng

    1.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