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引
拼音:fú yǐn
注音:ㄈㄨˊ 一ㄣˇ

伏引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服罪,认罪。

引证解释:

⒈ 谓服罪,认罪。

《魏书·李崇传》:“崇摄庆宾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他尸?’ 庆宾伏引。”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臣等穷治,辞不伏引;然众证明昞,準律当死。”

网络解释:

伏引

  • 伏引是汉语词汇,是认罪的意思,出自《魏书·李崇传》。
  • 字义分解

    • 拼音
    • 注音ㄈㄨ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WDY
    • 五行

    (1)(动)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趴:~案。

    (2)(动)低下去:起~|此起彼~。

    (3)(动)隐藏:潜~|~击|昼~夜出。

    (4)(名)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天:入~|初~|三~天。

    (5)(动)屈服;低头承认:~输|~罪。

    (6)(动)使屈服;降伏:降龙~虎。

    (7)(Fú)姓。

    (8)伏特的简称。

    • 拼音yǐn
    • 注音ㄧㄣ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XHH
    • 五行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4.退却:~退。~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