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文
拼音:dì wén
注音:ㄉ一ˋ ㄨㄣˊ

地文的意思

词语解释:

1.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 2.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急就篇》卷四。

引证解释:

⒈ 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貌。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
北齐刘昼《新论·慎言》:“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语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则有謫蚀之变,地文失必有崩竭之灾,人文失必有伤身之患。”
宋范成大《有会而作》诗:“念动即时漂鬼国,心空随处走魔军。室中已自空诸有,休负天机与地文。”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无一幅自製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性等图),非文明国。”

⒉ 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急就篇》卷四。

网络解释:

地文

  • 释名 半夏、守田、水玉、和姑。
  • 气味 (根)辛、平、有毒。
    • 1、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先辈们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书楼文化遗产。
    • 2、碑文的后半部分则备述立碑的盛况,也同时表达了当地文人雅士对于故事的羡慕和向往。
    • 3、年轻的海地人可以在小海地文化中心学习法语。
    • 4、早在哈拉帕中阶这儿就有一个海运贸易网,在哈拉帕与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地文明之间运行。
    • 5、本地人口很少,外来人口很多,使得本地文化对于由移民带来的外地文化同化力不够,这为外地文化在上海立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土壤。
    • 6、,外环珠圈,上缘纪地文字为“广东省造”。

    字义分解

    • 拼音dì,de
    • 注音ㄉㄧˋ,˙ㄉㄜ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FBN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10. 底子:质地。

    de

    1.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