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科
拼音: | yǐ kē |
注音: | 一ˇ ㄎㄜ |
乙科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 汉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
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 《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闕。”
《文献通考·选举一》:“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
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晳﹞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
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网络解释:
乙科
字义分解
- 拼音yǐ
- 注音ㄧˇ
- 笔划1
- 繁体乙
- 五笔NNLL
- 五行木
(1)(名)天干的第二位。参看(干支)。
(2)(名)姓。
(3)(名)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简谱的‘7’。参看〔工尺〕。
(4)(名)画‘乙’字形状的记号;从前读书写字时常常用到;例如读书读到一个地方暂时停止;在上面画个“乙”形的记号;或是写字有颠倒、遗漏;用曲折的线勾过来或把补写的字勾进去;都叫做“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