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
拼音:wén wǔ
注音:ㄨㄣˊ ㄨˇ
词性: 形容词

文武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

特指武事、军事。

周文王周武王

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

文才和武略。

引证解释:

⒈ 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

《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
《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⒉ 特指武事、军事。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⒊ 文才和武略。

《诗·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
朱熹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
《汉书·朱云传》:“平陵朱云,兼资文武。”
唐韩愈《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⒋ 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

《南史·宋纪上·武帝》:“謁汉长陵,大会文武於未央殿。”
五代牛希济《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
《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李逵。”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⒌ 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参见“文武火”。

宋陶穀《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

⒍ 周文王与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文武受命, 召公维翰。”
郑玄笺:“昔文王、武王受命, 召康公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
《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宋苏轼《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武未远犹忠厚。”
清方苞《<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武、周、召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武不能也。”

国语词典:

文才与武艺。

词语翻译

英语
civil and military
德语
Ziviles und Militärisches
法语
civil et militaire

网络解释:

文武 (汉语词汇)

  • 文武是一个汉字词语,
  • 拼音:wén wǔ
  • 释义:1、文火和武火。2、周文王与周武王。3、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4、特指武事、军事。5、文才和武略。6、文官和武官。
    • 1、文武大臣纷纷埋名隐姓,告老还乡。
    • 2、曹操雄才大略,文武兼长,绝顶聪明,在群雄逐鹿当中,打仗总是胜多败少。
    • 3、我们的部队中有许多文武全才,智勇兼备的英雄人物。
    • 4、小陈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体育成绩也出众,大家都夸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少年。
    • 5、他既是运动健将,又是一名金融专业的大学生,真是文武全才啊!
    • 6、身为作家的他很注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怡然自得。

    字义分解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
    • 注音ㄨ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GAHD
    • 五行

    [ wǔ ]

    1.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警。武林。武坛。武生。武旦。武丑。武净。武举。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断。武士。武夫。

    3.半步,泛指脚步:步武。踵武。行(xíng )不数武。

    4.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