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引法
拼音:chāo yǐn fǎ
注音:ㄔㄠ 一ㄣˇ ㄈㄚˇ

钞引法的意思

词语解释:

纸币的发行制度。

引证解释:

⒈ 纸币的发行制度。

《金史·食货志三》:“户部尚书蔡松年復钞引法,遂製交钞,与钱并用。”
亦省作“钞法”。 《金史·食货志三》:“若与银均纳,则彼增此减,理必偏胜,至碍钞法。”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及高巖夫为三司副使,倡行钞法,初甚贵重,过於钱,以其便于持行也。”
《明史·太祖纪二》:“三月辛酉,立钞法。”
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夫富国之法有六:曰钞法,曰铁路,曰机器轮舟,曰开矿,曰铸银,曰邮政。”

网络解释:

钞引法

  • 钞引法,读音chāo yǐn fǎ,汉语词语,释义是纸币的发行制度,出处是《金史·食货志三》。
  • 字义分解

    • 拼音chāo
    • 注音ㄔㄠ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QITT
    • 五行

    (1)(名)钞票;纸币:现~。

    (2)同“抄”。

    • 拼音yǐn
    • 注音ㄧㄣˇ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XHH
    • 五行

    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

    2.领,招来:~见。~子。~言。~导。~荐。抛砖~玉。

    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文。~用。援~。

    4.退却:~退。~避。

    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出殡)。

    • 拼音
    • 注音ㄈㄚˇ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IFCY
    • 五行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