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
拼音:sān hé
注音:ㄙㄢ ㄏㄜˊ

三和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三次调弦演奏。 2.指三种祭品。 3.元明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引证解释:

⒈ 三次调弦演奏。

北周庾信《周祀圜丘歌》之三:“六变鼓鐘,三和琴瑟。”

⒉ 指三种祭品。

北周庾信《周祀五帝歌》之六:“三和实俎,百味浮兰。”

⒊ 元明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明朱有燉《香囊怨》第二折:“便驴骡也与他槽头细草添三和。”

网络解释:

三和 (清朝官吏)

  • 三和,纳喇氏,满洲镶白旗人。乾隆六年,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迁户部侍郎,调工部。
    • 1、张三和李四都是赌徒,自然是臭味相投,成了友。
    • 2、三和弦第二转位是将原最上面的音置于底部。
    • 3、云阳高阳镇,养猪能手陈七三和他的养猪场。
    • 4、小三和弦的三个音作为和弦听上去同时发声或相继发声。
    • 5、该负责人还建议,行经高明大道的车辆应尽量绕行至广明高速,或改至辅道和三和路方向行驶。
    • 6、看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成了江湖上所有人达成的共识,谁都怕这时候,打进去,如果鹰三和周大虎再联手,给他们反咬一口,那滋味谁都不受。

    字义分解

    • 拼音sān
    • 注音ㄙㄢ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DGGG
    • 五行

    (1)(量)数目;二加一后所得。

    (2)(量)表示多数或多次:~番五次。

    • 拼音hé,hè,huó,huò,hú
    • 注音ㄏㄜˊ,ㄏㄜˋ,ㄏㄨㄛˊ,ㄏㄨㄛˋ,ㄏㄨˊ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TKG

    1.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2.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3.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5.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6.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7.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8.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10. 姓。

    1.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2.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huó

    1.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huò

    1.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2.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