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言
拼音: | gǒu yán |
注音: | ㄍㄡˇ 一ㄢˊ |
苟言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不实之言。 2.随便发表意见。
引证解释:
⒈ 不实之言。
引汉刘向《说苑·谈丛》:“恶言不出口,苟言不留耳。”
《新唐书·李翱传》:“然其为状者,皆故吏门生,苟言虚美,溺于文而忘其理。”
⒉ 随便发表意见。
引《后汉书·郎顗传》:“愿访问百僚,有违臣言者,臣当受苟言之罪。”
李贤注:“《论语》:孔子曰:‘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明刘基《齐仲孙来齐高子来盟》:“《春秋》非圣人莫能修之,夫岂可以苟言哉!”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国语词典:
言语轻率不当。
字义分解
- 拼音gǒu
- 注音ㄍㄡˇ
- 笔划8
- 繁体苟
- 五笔AQKF
- 五行木
(1)(形)随便:一丝不~|不~言笑。
(2)(Gǒu)姓。
(3)(连)〈书〉假使;如果。
与苟言相关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