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拼音:wén shǐ
注音:ㄨㄣˊ ㄕˇ
词性: 名词

文史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文书记事。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

引证解释:

⒈ 文书记事。

《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⒉ 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 孙干之辈。”
《北史·山伟传》:“伟涉猎文史, 孝明初, 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
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清孙枝蔚《送王金铉归里》诗:“晋世擅风流, 汉贤足文史。”

⒊ 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 《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国语词典:

文学与史学的书籍或学问。

词语翻译

英语
literature and history
法语
littérature et Histoire

网络解释:

文史 (学术期刊)

  • 《文史》创刊于1962年,是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华书局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季刊。
  • 据2016年2月《文史》编辑部官网显示,《文史》编辑委员会拥有学术顾问14人,编委11人,责任编辑2人。
  • 据2018年6月6日中国知网显示,《文史》共出版文献332篇、总被下载39159次、总被引226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24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188。据2018年6月6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文史》载文量为272篇、被引量为11次、下载量为878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0.08。
  • 文史 (汉语词语)

  • 文史是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也可指文化历史、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出自《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 1、他对文史典故非常熟悉,遇到写作需要时,便可信手拈来。
    • 2、在广东的教育史学著作中以及有关的文史资料中,也没有山本梅崖的名字,反之,在沈琼楼回忆“速成师范”的师资时,倒有图画课由高剑父担任的记载。
    • 3、民国以来,史家述作甚丰,穆著述尤富,遍涉中国文史哲艺,诸多别识,今后学人含英咀华,必将有更深远之影响。
    • 4、补注的内容包含一些对赋文坚涩难懂之处的注释,但主要还是针对注文史料进行的。
    • 5、凡此绝异成就,当然是跟金庸本身兼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
    • 6、文史类期刊编辑需要把握三点原则。

    字义分解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shǐ
    • 注音ㄕˇ
    • 笔划5
    • 繁体
    • 五笔KQI
    • 五行

    (1)(名)历史:~学。

    (2)(名)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

    (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