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管
拼音:zhú guǎn
注音:ㄓㄨˊ ㄍㄨㄢˇ

竹管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部分竹的茎杆。也称竹筒。因其中空﹐成管筒状﹐故称。通节可用以引水﹐截断可制盛器等。
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指笔。
竹子。

引证解释:

⒈ 指部分竹的茎杆。也称竹筒。因其中空,成管筒状,故称。通节可用以引水,截断可制盛器等。

《后汉书·方术传下·甘始》“君达号‘青牛师’” 李贤注引《汉武帝内传》:“﹝封君达﹞闻有病死者,识与不识,便以要閒竹管中药与服,或下针,应手皆愈。”
晋葛洪《抱朴子·登涉》:“又南人入山,皆以竹管盛活蜈蚣。”

⒉ 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书序》“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唐孔颖达疏:“又升孔子庙堂,闻金钟、石磬、丝琴、竹管之音,以惧其神异乃止,不復敢坏宅也。”
沈从文《边城》一:“爷爷到溪中央于是便很快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空气里。”

⒊ 指笔。

清姚鼐《题刘云房少宰<涤砚图>》诗:“松烟竹管行抛弃,蕉白红丝尘自封。”

⒋ 竹子。

北周王褒《山池落照》诗:“竹管掩金扉,池光晦晚暉。”

网络解释:

竹管

  • 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书序》“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 唐 孔颖达 疏:“又升孔子庙堂,闻金钟、石磬、丝琴、竹管之音,以惧其神异乃止,不复敢坏宅也。” 沈从文 《边城》一:“爷爷到溪中央于是便很快的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空气里。”
    • 1、毛笔的结构就像“笔”字的结构,上面用竹管制成,下面套一些毛,就成了。
    • 2、心存明月,月照九州,可知人生本无常?菊花正香,今夕昨昔相聚相离,琴瑟琵琶丝竹管弦,遍插茱萸,花中行乐月中眠,半醉半醒,谱写重阳喜庆的乐章。
    • 3、先是把胆矾放在锅底加热,在上面盖了一个笼屉,在笼屉上开了个口子,插了根弯曲的竹管通到旁边的瓷盆里。
    • 4、紧靠着旁边的梅影阁,隐约可以听到从里面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
    • 5、当夜,严府花厅中,灯火璀璨迷眼,酒香肉香扑鼻,丝竹管弦乱耳。
    • 6、飘渺的仙气在氤氲,隐隐约约有丝竹管弦等仙音溢出。

    字义分解

    • 拼音zhú
    • 注音ㄓㄨ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TGH
    • 五行

    [ zhú ]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

    • 拼音guǎn
    • 注音ㄍㄨㄢˇ
    • 笔划14
    • 繁体
    • 五笔TPNN
    • 五行

    (1)(名)(~儿)管子:钢~|气~儿。

    (2)(名)吹奏的乐器:~弦乐。

    (3)(名)形状像管的电器件:电子~|晶体~。

    (4)(量)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一~毛笔。

    (5)(Guǎn)姓。

    (6)(动)管理:~帐|她能同时~十台机器。

    (7)(动)管辖:这个县~着十几个公社。

    (8)(动)管教:~孩子。

    (9)(动)担任(工作):我~宣传;你~文体。

    (10)(动)过问:~闲事|这事我们不能不~。

    (11)(动)保证;负责供给:~保|不好~换|~吃~住。

    (12)〈口〉(介)作用跟“把”相近;专跟“叫”配合:他长得又矮又胖;大家都~他叫小胖子。

    (13)(连)〈方〉不管;无论:这几十万棵果树是社里的财产;~什么也不能让它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