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开头的词语
更多- 1、诵持:谓诵念经文并持守之。
- 2、诵斥: 1.公开斥责。诵﹐通"讼"。
- 3、诵讽: 1.讽诵﹐吟咏。
- 4、诵记: 1.背诵和记忆。
- 5、诵谏: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 2.讽谏。
- 6、诵讲: 1.诵读讲习。
- 7、诵览: 1.犹阅读。
- 8、诵烈: 1.颂扬功业。
- 9、诵念:诵读。
- 10、诵佩: 1.称颂佩服。
- 11、诵述: 1.诵读传述﹔讲述。
- 12、诵观: 1.阅读。
- 13、诵忆: 1.背诵并记住。
- 14、诵绎: 1.诵读并寻究其含义。
- 15、诵习: 诵习sòngxí (1)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 例 诵习课文 英 read and study
- 16、诵吟: 1.诵读吟咏。
- 17、诵咏: 诵读吟咏。歌颂
- 18、诵说:传述解说。 讽诵讲说。歌颂﹐称道。
- 19、诵美: 1.颂扬美德。 2.歌颂赞美。
- 20、诵拾: 1.诵读摭拾。
- 21、诵数: 1.反复诵读。 2.引申为记诵﹑背诵。
- 22、诵弦: 1.见"诵弦"。
- 23、诵训: 1.周代官名。掌为王者述说四方久远故事﹐说明各地风俗所忌讳的言语﹔王者巡狩﹐随从王车左右。 2.指诵读训诫之言。
- 24、诵言:指诵读经书之言。犹诵读。 公开声称﹔明说。诵﹐通'讼'。 称颂之言。
- 25、诵德: 1.颂扬功德。
- 26、诵肄: 1.读书修业。
- 27、诵帚: 1.《分别功德论》卷五﹕"此比丘精神疏钝﹐佛教使诵扫帚。得帚忘扫﹐得扫忘帚。六年之中专心诵此﹐意遂解悟﹐而自惟曰﹕帚者篲﹐扫者除﹔篲者即喻八正道﹐粪者三毒垢也﹐以八正篲扫三毒垢﹐所谓扫帚义﹐正谓此耶?深思此理﹐心即开解﹐得阿罗汉道。"后因以"诵帚"比喻反复诵习﹐一朝警悟。
- 28、诵呪: 1.亦作"诵呪"。 2.念咒语。 3.诵经﹐念经。
- 29、诵咒: 1.亦作"诵咒"。 2.念咒语。 3.诵经﹐念经。
- 30、诵法: 1.称颂并效法。
- 31、诵号: 1.高声诵经。
- 32、诵书: 1.读书或背书。
- 33、诵玩: 1.诵读玩味。
- 34、诵诤: 1.谏诤。
- 35、诵志: 1.诵读不忘。 2.述志。
- 36、诵功: 1.颂扬功德﹔宣扬功绩。
- 37、诵呗:唱诵佛经。
- 38、诵味: 1.吟诵玩味。
- 39、诵叹: 1.赞颂﹐赞叹。
- 40、诵读: 诵读sòngdú (1) 读出声音来 例 诵读诗文 英 read aloud (2) 唸 英 chant
- 41、诵説:1. 传述解说。《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梁启雄 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説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曰 朔 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説,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2. 讽诵讲说。 唐严郢 《兴善寺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碑铭》:“后学升堂诵説,有法者非一,而沙门 惠朗 ,受次补之记,得传灯之旨,继明佛日,绍六为七,至矣哉!” 明方孝孺 《送凌君入太学序》:“今之士不然,所习者未脱乎剽窃、诵説之间,而充焉以为足。”
- 42、诵絃: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43、诵笃笃: 1.犹言叽叽咕咕。
诵中间的词语
更多>>- 1、赤诵子: 1.亦称"赤诵子"﹑"赤诵子舆"。相传为上古时神仙,各家所载,其事互有异同。 2.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诵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 2、朗诵诗:无固定格律﹐以节奏明快﹑音调和谐为特色﹐适合于朗诵的诗体。
- 3、春诵夏弦:.1.亦作"春诵夏弦"。 2.《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郑玄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本谓应按季节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后亦以泛指学习咏诵。
- 4、讽德诵功:赞美﹑颂扬功德。
- 5、称功诵德:称颂别人的功绩德业。
- 6、传诵一时:在某一个时期内,人们到处传述。
- 7、口诵心维: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 8、口诵心惟:口里念诵,心里思考。
- 9、日诵五车: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
- 10、循诵习传:谓习惯于读死书﹑传旧闻。谓诵习。
- 11、传诵不绝: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 12、春诵夏絃: 见“春诵夏弦”。
- 13、十诵律师:研究、弘扬十诵律的
诵结尾的词语
更多- 1、谙诵:记诵。
- 2、暗诵: 默诵;背诵。
- 3、闇诵: 熟读成诵。
- 4、谤诵:怨谤讽诵。
- 5、倍诵:背诵。倍,通"背"。
- 6、背诵: 背诵bèisòng (1) 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 例 背诵课文 英 learn(say) by heart;recite from memory
- 7、唱诵:吟诵。
- 8、昌诵:吟诵。昌,通"唱"。
- 9、成诵: 谓读书熟,能背诵。
- 10、持诵:诵习。
- 11、赤诵:即赤诵子。《楚辞.远游》:'闻赤诵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赤诵得之,与天地统。'汉王充《论衡.无形》:'赤诵﹑王乔,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赤诵子'。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金华岸,赤诵若可招。'王琦注引《太平寰宇记》:'金华县有赤诵涧,赤诵子游金华山,以火自烧而化。'又引《浙江通志》:'金华县北有赤诵山,相传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初平号赤诵,故山以是名。'参见'赤诵子'。 亦作'赤诵'。复姓。 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 12、粗诵:粗略诵读。
- 13、麤诵: 粗略诵读。
- 14、耳诵: 1.谓耳闻即能成诵。
- 15、梵诵:谓佛家诵经。
- 16、焚诵: 1.焚香诵经。
- 17、讽诵:(书)(动)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地诵读。
- 18、唪诵:高声吟诵。
- 19、服诵:习诵。
- 20、覆诵:犹背诵。
- 21、告诵:方言。告诉,告知。
- 22、歌诵:1.吟诵﹐歌唱。 2.拖长声音诵读。
- 23、謌诵:讴歌颂扬。
- 24、光诵:美好的篇章。
- 25、晦诵: 夜读。
- 26、记诵: 默记背诵。
- 27、讲诵:讲授诵读。
- 28、沮诵:相传为黄帝的四个史官之一。
- 29、刻诵:专心诵读。
- 30、课诵: 1.课读吟诵。
- 31、琅诵:犹朗诵。
- 32、朗诵: 朗诵lǎngsòng (1) 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 例 高声朗诵,也都不怕计氏听见。——《醒世姻缘传》 英 read aloud with expression;declaim
- 33、洛诵:反复诵读。洛,通"络"。连络。
- 34、雒诵:反复诵读。雒﹐通"络"。
- 35、默诵:不出声地读书。
- 36、念诵:[ niàn song ] :〈动〉念叨;谈论。 [ niàn sòng ] :〈动〉诵读。
- 37、讴诵:指歌谣。
- 38、披诵: 展卷诵读。
- 39、禅诵:佛教语。谓坐禅诵经。
- 40、称诵: 1.称颂。诵﹐通"颂"。
- 41、传诵: 传诵chuánsòng (1) 传扬称颂 例 传诵一时 英 be on everybody's lips;be widely read
- 42、读诵:阅读﹐诵读。
- 43、追诵: 1.犹追述。 2.指诵读以往的文章。
- 44、哦诵:吟咏朗诵。
- 45、嘿诵:暗中诵读。
- 46、偈诵:即偈颂。
- 47、精诵:精心诵读。
- 48、口诵: 口诵kǒusòng (1) 读出声音来;朗读 例 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英 read aloud
- 49、理诵: 1.犹背诵。
- 50、礼诵:礼佛诵经。
- 51、拾诵:犹习诵。
- 52、熟诵: 1.反复诵读。
- 53、叹诵:吟诵。
- 54、讨诵:讲习诵读。
- 55、玩诵:玩味诵读。
- 56、闻诵: 1.谓传布和称道。
- 57、习诵:学习诵读。
- 58、弦诵: 弦诵xiánsòng (1) 弦歌和诵读,指学校教学 例 弦诵不辍 英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 59、小诵:指年小时所诵习的典传。
- 60、学诵:指学诗;诵诗。
- 61、循诵: 循序诵读。
- 62、寻诵:寻绎诵读。
- 63、训诵: 1.训徒诵读。
- 64、演诵:诵读。
- 65、謡诵:歌诵。
- 66、野诵:指民间谣谚。
- 67、肄诵: 1.学习,诵读。
- 68、邑诵: 1.邑颂。
- 69、吟诵: 吟诵yínsòng (1)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例 吟诵诗篇 英 chant;recite
- 70、舆诵: 1.众人的议论。 2.民谣。
- 71、赞诵:赞美称颂。
- 72、展诵:开卷诵读。清赵翼《瓯北诗钞》卷二十有《述庵司寇新刻劐大集见贻展诵之馀为题长句兼怀亡友璞函》诗。
- 73、箴诵: 1.谓箴规之言的讲述与传习。
- 74、籀诵: 1.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传说二人为篆书之祖。
- 75、祝诵:即祝融。
- 76、作诵: 念叨。
- 77、复诵:形声。
- 78、絃诵: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 79、触目成诵: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 80、雌霓之诵:谓熟知声韵。典出《梁书.王筠传》﹕"约(沈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蜷'﹐约抚掌欣抃曰﹕'仆常恐人呼为霓(五鸡反)。'……约曰﹕'知音者希﹐真赏殆絶﹐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
- 81、耳闻则诵: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82、昼耕夜诵:是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的意思。
- 83、家弦户诵: 家家弦歌,户户吟诵。谓流传极其广泛。
- 84、家传户诵: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 85、一览成诵: 词 目 一览成诵发 音 yī lǎn chéng sòng释 义 形容记忆力超群,看一下就能背诵。
- 86、家传人诵: 见“家传户诵 ”。
- 87、涂歌邑诵: 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 88、过目成诵: 过目成诵guòmù-chéngsòng (1) 只看过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英 be able to recite sth. after reading it over once
- 89、舆人之诵:具有公正劝诫的意味。指普通百姓对某件事议论不停,纷纷发表意见。
- 90、家絃户诵: 家家弦歌,户户吟诵。谓流传极其广泛。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自有 宋 中叶以来,程 朱 之书已家絃户诵,岂皆闻道者耶?”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唐九成宫醴泉铭》:“欧阳 书《醴泉铭》,自 宋、元、明 以来,为艺林所重,几至家絃户诵,人人有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琵琶》、《西厢》、《荆》、《刘》、《拜》、《杀》等曲,家絃户诵已久,童叟男妇皆能备悉情由。”
- 91、千古传诵:某种行为,品德,或者某些文艺作品,甚至某人的事迹,符合社会的积极方面的准则,被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 拼音sòng
- 注音ㄙㄨㄥˋ
- 笔划9
- 繁体誦
- 五笔YCEH
- 五行金
基本释义
动词(1) (形声。从言,甬(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2) 同本义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5) 通“颂”。颂扬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7) 通“讼”。公开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名词诗篇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查看更多]
S开头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