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语
拼音:pái yǔ
注音:ㄆㄞˊ ㄩˇ

俳语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戏笑嘲谑的言辞。 2.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引证解释:

⒈ 戏笑嘲谑的言辞。

《新唐书·李实传》:“优人成辅端为俳语讽帝。”
明沉德符《野获编·祝唐二赋》:“祝(祝允明 )先有《烟花洞天赋》……其后又有《风流遁赋》,则皆俳语也。”
清赵翼《戏为俳体遣闲》诗:“閒遣无聊作俳语,丽譙更鼓已三挝。”

⒉ 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字。

宋苏辙《滕王阁》诗:“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
自注:“欧阳文忠尝云:‘ 王勃记文似俳,而唐人贵之如此,何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枚氏《七发》,非必於七也,文涣而成七。后之作者无七,而必於七,然皆俳语也。”

网络解释:

俳语

  • 俳语,汉语词汇,指戏笑嘲谑的言辞,出自《新唐书·李实传》。
  • 字义分解

    • 拼音pái
    • 注音ㄆㄞˊ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WDJD
    • 五行

    (名)古代的一种滑稽戏;也指演这种戏的人:~优。(形)〈文〉滑稽;诙谐:~优。(形)〈文〉滑稽;诙谐

    • 拼音yǔ,yù
    • 注音ㄩˇ,ㄩˋ
    • 笔划9
    • 繁体
    • 五笔YGKG
    • 五行

    1.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2.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4. 说:细语。低语。

    1. 告诉: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