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
拼音:bào zhú
注音:ㄅㄠˋ ㄓㄨˊ
词性: 名词

爆竹的意思

词语解释:

爆竹bàozhú

(1) 古时用火烧竹,毕剥有声,火花迸裂,称为爆竹。今人用纸卷火药,点燃发响,也称爆竹,或称爆仗

firecracker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火药发明后以多层纸密卷火药,接以引线,燃之使爆炸发声,亦称为“爆竹”。也叫“爆仗”、“炮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恶鬼。”
唐刘禹锡《畬田行》:“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宋王安石《元旦》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清沉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靂声。”
鲁迅《伪自由书·电的利弊》:“外国人用火药制造子弹, 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⒉ 供燃爆用之竹。

唐元稹《生春》诗之十三:“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清戴名世《游吼山记》:“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

国语词典:

古时以火燃竹,劈㕷作响,用以驱鬼。今则用纸卷裹火药做成,点燃引线就会炸裂,发出巨大声响,常在喜庆时燃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红楼梦.第五三回》:「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也作「爆竿」、「爆仗」。

词语翻译

英语
firecracker
德语
Feuerwerk, Feuerwerkskörper, Schwärmer (S)​
法语
pétard

网络解释:

爆竹 (爆竹、爆竿、炮仗、鞭炮)

  •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节日或喜庆日燃放,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在现代的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爆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爆竹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 爆竹 (汉语词语)

  • 爆竹,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除山鬼瘟神,谓之“爆竹”。
  • 爆竹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

    • 1、春节期间燃放鞭炮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否则就会乐极生悲,把欢乐变成了痛苦。
    • 2、门外突然放了个爆竹,把小毳吓得目瞪口呆。
    • 3、除夕之夜,我也叫孩子们放了两盒爆竹,这本是可有可无的事,但风俗如此,聊复尔耳!
    • 4、火机点着的爆竹打向猪屁股眼。
    • 5、烟花爆竹的意见,是否应该禁止或不从因人而异。
    • 6、声声爆竹震动思念的神经。

    字义分解

    • 拼音bào
    • 注音ㄅㄠˋ
    • 笔划19
    • 繁体
    • 五笔OJAI
    • 五行

    (1)(动)火星迸散;猛然炸开:火星~了眼|~炸|~裂。

    (2)(动)突然发生:~发。

    (3)(动)一种烹调法;把食物放在滚油里快炸后再加作料;或把牛、羊肚片放进开水里稍煮后蘸作料吃:~鸡丁|~肚。

    • 拼音zhú
    • 注音ㄓㄨˊ
    • 笔划6
    • 繁体
    • 五笔TTGH
    • 五行

    [ zhú ]

    1.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2.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3.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