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朔
拼音:dìng shuò
注音:ㄉ一ㄥˋ ㄕㄨㄛˋ

定朔的意思

词语解释:

我国古代历法家以日﹑月黄经度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称定朔。定朔较平朔更为精确。南朝宋何承天首倡,唐初始采用。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历法家以日、月黄经度相等的时刻定为朔。以这天为朔日,称定朔。定朔较平朔更为精确。 南朝宋何承天首倡, 唐初始采用。参见“平朔”。

宋周密《齐东野语·历差失闰》:“盖歷法有平朔,有经朔,有定朔也。朔一大一小,此平朔也;两大两小,此经朔也;三大三小,此定朔也,此古人常行之法。”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置闰》:“古法用平朔,率三十二月而一闰,间有相距三十三月者。 唐宋以来,皆有定朔,则或相距至三十四月。”

网络解释:

定朔

  • 是古代中国传统历法中,确定每月第一天(初一、朔日)的一种计算方法,与平朔相对。这种算法的原则是,将太阳黄经和月球黄经相同(日月合朔)的时刻称为“朔”,将含“朔”的当天称为“朔日”,作为每月的第一天(初一)。
  • 字义分解

    • 拼音dìng
    • 注音ㄉㄧㄥˋ
    • 笔划8
    • 繁体
    • 五笔PGHU
    • 五行

    (1)(形)平静、稳定

    (2)(动)决定;使确定:~计划。

    (3)(动)约定:~单。

    (4)(形)已经确定的、不改变的:~下来。

    (5)(形)规定的:~规。

    (6)(副)必定;一定:~去。

    • 拼音shuò
    • 注音ㄕㄨㄛˋ
    • 笔划10
    • 繁体
    • 五笔UBTE
    • 五行

    (1)(名)农历每月初一。

    (2)(名)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