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
拼音:dòu chǐ
注音:ㄉㄡˋ ㄔˇ
词性: 名词

豆豉的意思

词语解释:

豆豉dòuchǐ

(1) 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入药

fermented soya beans;black bean sauce

引证解释:

⒈ 一种豆制食品。一般用大豆或黑豆蒸煮以后,经发酵制成,多用于调味。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作麦豉法”自注:“香美乃胜豆豉。”
杨明显《故都风味小吃》:“它(指卤煮小肠)的作法是……用清水淘洗几次,然后用一百度开的沸水煮,配上去腥味的八角茴香,花椒大料瓣儿,快熟时再放落上好的口蘑酱油,豆豉。”

国语词典:

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发酵而成的食品。常用为菜肴的佐料,有咸淡两种。淡豆豉亦可入药。

词语翻译

英语
black bean, black bean sauce
法语
haricot noir, sauce aux haricots noirs

网络解释:

豆豉

  • 豆豉是中国传统特色发酵豆制品调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豆豉的种类较多,按加工原料分为黑豆豉和黄豆豉,按口味可分为咸豆豉和淡豆豉 干豆豉, 水豆豉。
  • 豆豉,古代称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其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 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传到海外。日本人曾经称称豆豉为“纳豉”,后来专指日本发明的糖纳豆。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欧美则不太流行。
    • 1、我家有个亲戚住河西乡下,每次进城肩上少不了挑一担皮箩,去泰昌南货买盐、买浏阳豆豉
    • 2、最颇特色的算是一臭豆鼓鱼采用民间古传的臭豆豉焖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回味无穷。
    • 3、本公司主要经营油制香辣酱,香椿叶辣椒酱,牛肉麻辣酱,辣椒丝,辣椒,花生,大豆,豆豉等。
    • 4、有千里莼羹,但还不用加盐和豆豉
    • 5、林杰梁主张品尝食物原味,酸菜、福菜、榨菜和雪里红、豆豉、破布子、豆瓣酱等腌渍品、香肠、火腿、腊肉等加品,都是拒绝往来户。
    • 6、大豆制品品种繁多、口味多样,有豆浆、豆腐、豆腐干、腐竹、豆豉、豆瓣儿酱、腐乳等。

    字义分解

    • 拼音dòu
    • 注音ㄉㄡˋ
    • 笔划7
    • 繁体
    • 五笔GKUF
    • 五行

    (1)(名)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有点像带高座的盘。

    (2)(名)(名)豆类植物的种子:绿~。

    (3)(名)形状像豆的东西:花生~。

    • 拼音chǐ
    • 注音ㄔˇ
    • 笔划11
    • 繁体
    • 五笔GKUC
    • 五行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