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
拼音:wén cái
注音:ㄨㄣˊ ㄘㄞˊ
词性: 名词

文才的意思

词语解释:

文才wéncái

(1) 写作才能

literary talent;aptitude for writing

引证解释:

⒈ 文章或文学的写作才能。

《后汉书·应劭传》:“﹝应劭﹞弟子瑒璩,并以文才称。”
唐韩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嘆虞翻骨相屯。”
《红楼梦》第一〇六回:“只是姑爷长得很好,为人又和平……还听见説,文才也好。”
鲁迅《花边文学·漫骂》:“有钱不能就有文才,比‘儿女成行’并不一定明白儿童的性质更明白。”

国语词典:

文学写作的才能。

网络解释:

文才 (佛教人名)

  • 文才(1241~1302)元代僧。俗姓杨。字仲华。博通古今坟典史籍,尤精性理之学。
  • 文才 (汉语词汇)

  • 文才,汉语词汇。
  • 拼音:wén cái
  • 释义:文章或文学的写作才能。
    • 1、由于父母都是作家,耳需目染之下,他也极文才,能援笔成章,文不加点。
    • 2、于是有人说,我们没有文才,就不能学会如何思考,能写的人一定能说,但能说的人却不一定能写,中国有九千万农民,他们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他们没有文才,因为嘴巴只是作为一种文才的表达,没有文才就不可能有口才。
    • 3、文才,在字典中的解释为写作诗文的才能。
    • 4、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退避三舍哩!
    • 5、武生中文才优秀者仍可进入“文学”深造,意在揆文奋武,培养兼备之才。
    • 6、等两个劫匪携款离去约一分钟后,惊魂甫定的小文才跌跌撞撞地跑出来,找到门口保安求助。

    字义分解

    • 拼音wén
    • 注音ㄨㄣˊ
    • 笔划4
    • 繁体
    • 五笔YYGY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 拼音cái
    • 注音ㄘㄞˊ
    • 笔划3
    • 繁体
    • 五笔FTE

    (1)(名)才能。

    (2)(名)有才能的人:~子。

    (3)(名)姓。

    (4)(副)刚才;表示以前不久。

    (5)(副)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6)(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

    (7)(副)表示发生新情况;本来并不如此;含有“刚刚”的意思。

    (8)(副)对比起来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等;有“只”、“仅仅”的意思。

    (9)(副)表示强调或确定的语气(句尾常用‘呢’字):那里的风景~美呢!